1、驾驶机动车超车时,前方车辆不减速让路,应停止超车并适当减速,与前方车辆保持安全距离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分析:题目说的没错,总之不能强行超车。
2、在山区道路行驶时,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什么?
A、上坡路段的安全距离应比平坦路段的大
B、急弯路段应当紧随前车
C、下坡路段的安全距离应比平坦路段的小
D、以上说法都正确
答案:A
分析:上坡路段的安全距离应比平坦路段的大。上坡需要加速,为了避免和前车发生追尾,需要加大安全距离。
3、驾驶机动车在路口直行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?
A、鸣喇叭示意其让行
B、加速从车前通过
C、开前照灯示意其让行
D、减速或停车让行
答案:D
分析:虽然前方绿灯,可以正常行驶通过,但由于对向有来车左转弯,因此应当让其通过后再通过,所以本题选D。
4、驾驶机动车在这个路口可以沿掉头车道直接掉头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分析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》第四十九条 机动车在有禁止掉头或者禁止左转弯标志、标线的地点以及在铁路道口、人行横道、桥梁、急弯、陡坡、隧道或者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,不得掉头。而本题的情况是在坡上,因此本题错误。
5、在这种大雨中,跟车行驶时使用近光灯的目的是?
A、不干扰前车视线,有利自己看清道路
B、提醒前方车辆让行
C、提醒前方车辆减速
D、以上说法都正确
答案:A
分析:无论是不是雨天,跟车都不要开远光,影响人家视线,等你开车的时候,后边跟车的开远光,你肯定会不自觉的问候跟车的母亲。
6、怎样安全通过这种较窄的弯道?
A、沿道路右侧行驶
B、挂低速挡减速通过
C、沿道道左侧行驶
D、挂高速挡加速通过
答案:AB
分析:右侧标志是上坡路,所以要挂低档沿右侧行驶。
7、某日3时40分,孙某驾驶大客车(乘载54人、核载55人)行至随岳高速公路229公里加300米处,在停车下客过程中,被后方驶来李某驾驶的重型半挂机机动车追尾,造成29人受伤。事后证明,李某从昨日18时许出发,途中一直未休息。双方驾驶人的主要违法行为是什么?
A、孙某违法停车
B、孙某客车超员
C、李某超速
D、李某疲劳驾驶
答案:AD
分析:1、高速公路上不允许停车下客。2、李某从昨日18时许出发,途中一直未休息。故属于疲劳驾驶。
8、夜间机动车通过照明条件良好的路段时,要怎样使用灯光?
A、前后雾灯
B、近光灯
C、远光灯
D、危险报警闪光灯
答案:B
分析:用近光灯不会照得对方看不见路,同时为了安全起见,开启近光灯能够让相互间清晰可见。
9、驾驶车辆进入交叉路口前,应降低行驶速度,注意观察,确认安全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分析:进入交叉路口时,要安全驾驶,减速前行。
10、李某驾驶一辆大客车,乘载21人(核载35人),行驶途中察觉制动装置有异常但未处理,行至双岛海湾大桥时时速为50公里(该路段限速40公里),因制动失灵坠入海中,造成13人死亡、8人受伤。李某的主要违法行为是什么?
A、超速行驶
B、疲劳驾驶
C、客车超员
D、驾驶具有安全隐患的机动车
答案:AD
分析:1:察觉制动装置有异常但未处理 所以为驾驶故障机动车。2:行至双岛海湾大桥时时速为50公里(该路段限速40公里) 所以为超速行驶。此题注意核载35人就是规定可以做35个人,实际乘坐21人所以没有客车超员。
11、最容易发生侧滑的路面是。
A、干燥水泥路面
B、下雨开始时的路面
C、潮湿水泥路面
D、大雨中的路面
答案:B
分析:当雨刚开始时便把路面上的那些媒质给弄湿了,此时的路面便像洒上一层薄薄的润滑剂!但在雨中,由于雨水不断增加,路面上的“润滑剂”亦随之被稀释,大雨时,会将其完全冲洗干净,顾有之题目的说法。但是,就算是路面被雨冲洗干净了,也不能掉于轻心地开快车,因为橡胶轮胎遇到水后使大大减少了对地面的付着力,这是它的天性!
12、驾驶机动车进入隧道口前按照隧道口标志上规定的速度调整车速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分析:在隧道入口前很明确地竖立了两个道路标志,一个是规定了车速的限速标志,一个是提醒前方是隧道的标志。因此综合起来看,本题就是对的。
13、路面标记指示这段道路上最高限速为50公里/小时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分析:限速标志为50公里/小时,所以此题正确。
14、钱某驾驶大型卧铺客车,乘载45人(核载40人),保持40公里/小时以上的车速行至八宿县境内连续下坡急转弯路段处,翻下100米深的山崖,造成17人死亡、20人受伤。钱某的主要违法行为是什么?
A、驾驶时接听手持电话
B、超速行驶
C、客车超员
D、疲劳驾驶
答案:BC
分析:1、弯道限速30公里/每小时,故超速行驶。2、乘载45人(核载40人),故客车超员。
15、雾天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事故后,车上人员不要随便下车行走。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分析:注意大雾事故后!避免第二次事故发生所以要下车,应该在护栏外等候,避免二次伤害。